1. 首页 > 星座查询 > 文章页面

怎样才能走出丧子之痛(怎样自我调节走出丧子之痛)(怎样才能走出丧子之痛)

如何走出丧亲之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怎样才能走出丧子之痛,以及什么命要承受丧子之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怎样才能走出丧子之痛为什么人能承受父母去世而不能承受子女去世怎样才能走出丧子之痛

张女士曾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大儿子五岁时不小心触电死亡;老二三岁时患白血病不治而亡。张女士从此每日以泪洗面,总是埋怨自己没照料好,导致孩子一个个离她而去。张女士在咨询时,医生能感受到张女士的痛苦,那是一种绝望,一点光明也没有的黑暗,自己面对悲惨现实无能为力的感觉,还有一种对自己看起来,她想使用否认的防御机制,这是很多遭受重大创伤的人常用的方式,用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需要逐渐面对孩子已经死亡这个现实,否则,单靠否认现实只会导致陷入幻想,而不能鼓起勇气去开始新的生活。医生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她,她陷入了沉思。在她倾诉了悲痛后,医生向她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模式,比如有相似悲痛经历的人组成互相支持的小组,还有的人去给失去亲人的孩子做义工或者收养等等。这些指向外界的慈善活动不仅帮助了别人,而且也帮助这些失去亲人的人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这也许是走出痛苦和孤独的一条道路。她一边听一边点头。一周以后,她又来了,告诉医生说她开始向有相似经历的老姐妹说这些事了,那些老姐妹很热心地给她支持;她还准备去孤儿院做义工,给那些同样可怜的孩子以关爱。医生问她心中是否还那么激动,她说不是了,而是一种新的更大的平静,而且这样她的孩子也就能安息了。现在,她已经是她所在城市的一名优秀的义工,她的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心理分析:张女士遇到的情况,足以击垮任何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对于她们过去的伤痛经历,千万不能施以“你就忘了吧”的劝慰。这些经历是真实的,越想忘越忘不掉,她们需要给这些经历在心中找一个位置,像珍藏老照片一样珍藏这些回忆,然后用其余的心理空间来面对新的生活。这些母亲需要帮助,需要有一个可以说说自己悲痛经历的地方,而心理咨询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块净土。来访者从心理咨询中获取的能量,能够逐渐移植到咨询室外面的生活中,从而使她们打开心门,开始新的生活。

为什么人能承受父母去世而不能承受子女去世如何走出丧亲之痛

关于这个话题,我忍不住想到鲁迅关于“悲剧”的说法: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人看。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生命本身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敬畏的。

但为什么当孩子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内心感到更加的撕心裂肺呢?从我自己的个人角度来说,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从年龄来看,孩子意味着希望和未来,但死亡隔断了这一切

著名诗人海子曾这样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太阳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未来。

相比年事已高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子女去世,对一般人来说更难承受,是因为子女尚且年幼,年轻,他们还没经历过人生更多的精彩,甚至还没来得及成家立室,结婚生子,实现梦想,就匆匆忙忙离开了这个世界,怎能不让人痛苦惆怅?

虽然我们可能会抱着传宗接代,甚至养孩防老的思想自私的爱着孩子,但我们的内心也从未放弃过对他长大成才,过上美好生活的期望。现在孩子走了,这一切似乎落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锥心的痛占据着内心,一下子像老了几十岁。

那些失独老人,更是面临着家中的安静得要命的凄凉,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没有亲子嬉戏的天伦之乐,怎么都难再快乐起来。

2.从发生时间来看,孩子去世更是悄无声息的突然

人内心的情绪,和对意外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相关,那些难以接受的现实,往往是发生的非常突然,我们尚未建立任何内心的准备,意外就杀了进来。

一般而言,孩子去世,一般都是意外居多,父母可能前一天还和他兴高采烈通电话,第二天就接到孩子意外发生车祸之类的意外,悄无声息的走了,甚至来不及道别,让人慨叹人生无常。

而老人去世大多因为疾病,我们在长久的治疗过程中,已经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如果自己也确实尽力了,也没什么遗憾可言;或者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属于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

无论怎么样,曾经生活在一起的亲人,离开了都会触动我们的内心。但正因为这生命的无常,我们才要更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也始终相信,他们即使离开了,也会变成填上的星星守护着我们。

人生在世,不可能长生不老,生、老、病、死是万物之自然规律,任何人只要生,就有死,如果自已的父母,一旦到了极限要离我们而去,只要他们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与了安慰与照顾,让他们走的安心,放心,不留遗憾的上路,也就是我们做为人子的最大心愿,虽然亲人的离别会给我们带来无必伤痛,但那是毫无办法的事情,只要我们在他们生前尽到了胆养的义务,尽量做好老人交代的事务,百善孝为先,只要我们感觉无愧于父母先人,那我们就能心安理德的面对,虽然有所伤感,随时间的流失慢慢就淡化了。

然而子女如果先走在了自已前边,那就说明子女是遇到了天灾,人祸,因为他们的年轻是不应该丢下老人而去的,可他们却恋恋不舍的,带着伤痛,流着眼泪,一步一回首,如果她们能发声的话,一定是在喊,爸爸,妈妈救救我,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可我不想走,我还没有给你们尽孝呢,他们为什么拉我走,爸爸、妈妈快拉着我的手。

可我们是人,而不是神,在死神面前显的是那样的无能不堪一击,眼看着孩子在伤痛中挣扎,在病魔的毒爪下抗争,却使不上劲,助不了力,留下的只有抓心的痛和那长时间的思念,做为老人他们怎么可能放的下那段父子情,母女爱,我相信老人的后半生只能活在回忆里,伤悲里。

父母非自然原因去世的,比如车祸,子女也很难以接受啊!不是当事人,可能没法体会得到他们这种痛苦,也是受了很大的打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渐渐增长,心理日催成熟,都会走出来。

而父母因为生死病死,自然规律的,子女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人们早就知道生命有一个自然衰老的过程。痛惜、悲伤,但是还是会慢慢接受。因为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

而孩子去世,是逆自然的,意外的,人为的。做为父母就很难以接受。原因如下:

1.辛劳付诸流水:劳心劳力,起早贪黑地工作,全部意义都是为了养育孩子,结果,辛苦养育了孩子这么多年,还想着等他长大结婚生娃享福呢,却说走就走了,怎么能忍受得了!

2.育儿方知父母恩:以前是父母养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感觉不到这种付出的千辛万苦!而当了父母后才发现,养育一个孩子是如何艰难,不容易啊!

人总是如此,因为自己付出的多,知道养育生命原本不易,才会格外珍惜。

3.植入心底的爱消失:生一个孩子,从他在襁褓里,到会走路,会蹦跳,到上学,懂事。每一个日子都看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娃,开心地叫着自己爸爸妈妈,爱和亲情,就这么一点一点地积累存在心底。却一下子说没就没了。心被掏空了。

4.容易触景生悲:生活里到处都是孩子的影子。或者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了。去到哪都徒生悲伤。

消失的生命,就像一颗殒落的流星。希望他们到最后,都能找到安放之所。

--你好,我是琉璃巧育儿,国际知名IP童话绘本作者,绘本阅读指导师,编辑,早期教育研究会会员。分享国际前沿育儿理念。欢迎关注。

我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以前和别人讨论过生二胎的问题,有些人说,要二胎,是因怕失独。而我一直很反对“怕失独要二胎”的想法。我曾用“父母是我们的唯一,丈夫是我们的唯一,他们都会提前离我们而去,我们会因为怕失去,而多认几个干爸干妈,小三小四吗?”

我们能受承父母的离去,而无法承受孩子的离去。是因为,我早早就有心理准备,父母一定会提前离我们而去,而我们从未做过孩子会提前离我们而去的思想准备。

尤其是成年以后,婚姻让我们走出原生家庭,我们对父母的依恋重心,转移到了爱人和孩子身上,再加上有心理准备,身边还有爱人和孩子的陪伴,所以,失去父母的痛苦程度,并不会到了一个无法让人接受的承度。

一个人如果婚姻幸福,其实爱人和孩子的离去,都会给予同样份量重的打击,不会谁比谁轻一些。只不过爱人走的时候,我们心里觉得,我们不能随他而去,因为孩子还需要我们,我们用责任心克制着自己的痛苦。

孩子先于父母走了,几乎意外,没人多少人能承受瞬间的意外。如果孩子是久卧病床慢慢离世,对于父母来说,有心理准备,要好的多。

父母去世,大多是自然死亡,而且多数经过长久地治疗,儿女该尽的孝道已尽,父母去世后,儿女自然也伤心欲绝的,只是身边还有儿女亲人慰藉,所以能更快的从悲伤中走出。

而父母意外死亡的,儿女也是难以承受,但念及身上的责任与还有儿女作为自己未来的希望,所以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地走出来。

而如果子女去世,从怀胎十月到小儿成人,父母的付出与辛劳只有父母知道,而且子女去世,大多是意外疾病去世,本就是难以承受的,再加上看着年老的父母,想象着将来自己年老时的孤苦伶仃,那一日更胜一日煎熬与锥心之痛,又岂是旁人能想象得到的?

我小姑子的女儿,二十岁的花季少女,因疾病去世,夫妻二人几乎疯癫,幸好还有一子,五年过去,但每每提及,都是泪流满面,谁又知道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他们又是怎样渡过的呢?

愿每一个灵魂都能够安息

愿每一个生灵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老人因为生命已经走到尽头而自然终结,这意味着完成了生命周期的一个轮回:按照佛教的理念,逝者寿终正寝驾鹤西去后将投胎转世。而从人世间的亲情伦理来说,寿终正寝的老人也圆了自己毕生的人伦之梦: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的生死观念。

孩子,你的房间摆设还一如既往,可曾允诺你的一切,已然来不及实现。孩子,以前没给你买玩具的时候,你会耍赖蹲在地上不肯走,这次我可不可以也当一次小孩,我可不可以耍赖,拽你的衣角求你别走。孩子,在没有成堆作业的天堂,你过得开心吗?可没有你的人间,对父母来说却如同地狱……。

这是一群人的悲伤,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伦之悖。所谓‘’时间能治愈一切‘’,这句话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笑话。任漫漫时光流逝,丧子之痛不会有丝毫的消弭。随时都会感觉孩子没走而还在身边。“你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你没了,家也就没了,没有照顾好你是我们一生的遗憾‘’。我们只得自己安慰自己:‘’活着就好好活着,只当孩子出国了‘’;‘’想办法分散注意力,这会给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每一句痛彻心扉的话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很多人因为痛失子女,从此就再也没振作起来,心如槁木般度过以后的岁月。某女士独子意外身亡时年仅二十七岁。儿子走后她自学上网,每天用儿子的QQ和自己聊天;某大叔独子因为意外交通事故而离世,他的老伴因为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几乎三年没走出过小区门……。失独父母所必须承受的,除了丧子之痛以外,还往往因痛失子女而波及到婚姻的稳定,以至于无法保持原来的婚姻关系而无奈地分手。孩子没了,家也散了。有的失独父母虽然在多年以后解开了心结,但随着年龄和健康的原因而陷入养老的困境。有的失独父母甚至说,等到自己走的一天,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来给自己操办后事。独生子女的意外离世,成了他们心中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

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这才能使物种延续,也是自然规律。

从古到今都在宣扬尊老,孝顺老人。也听到每个人都说自己孝顺父母,打孩子、骂孩子,然而对父母和孩子的爱差别很大,能承受父母去世,而不能承受孩子去世可以说明。

人都是往下疼,往上疼的少一些,就是倡导也不能改变这个现实,这是发展的规律。

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小就对孩子特别好,吃最好的,穿最好的。

父母心里时刻挂念着孩子,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可以辞去工作,做全职妈妈,为了孩子,可以可以吃苦耐劳,因为孩子是软弱的,需要父母的照顾。

而孩子对父母却不是这样,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大了以后要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去生存,去锻炼自己,一代比一代更优秀,永远是最好的基因遗传下来,那些糟粕被丢掉。

父母对孩子的爱投入的更多,就是无法接受孩子失去的原因。

我老家后邻居,一儿一女三十多岁都去世了,老太太哭坏了眼睛,老头能够想开,没有在儿女失去时受伤,失去了再伤心也没有用,不如好好活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大自然的法则,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和逃避。

死亡是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最终归宿,植物、动物、人类,莫不如此。

父母去世是人生中会经历的必然过程,虽然会心痛会难过,但谁都知道无法改变,唯一尽自己所能,让父母在世时能够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和深深的爱,给自己尽量少留下一些遗憾。

人生中最大的痛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了。

子女早早离去,那是生命的中途夭折和退场,是不完整的人生轨迹。上有愧父母,下有负子女,于己是无奈和不幸,于父母子女是残忍,这种痛苦当然无法承受得起。父母本来以为老有所依,即便不需要子女物质养老,也需要精神慰籍和依靠,子女于父母先去,是对父母最大的精神摧残,丧子之痛,谁都不能承受。

失去亲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人世间最痛的莫过于亲人的离世。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逃避。

父母离世大多都是自然规律,作为子女的虽然心痛,但都有心理准备,能够接受。因为谁都会经历父母去世的事情,作为儿女的心里的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轻,最后也会释然。但是孩子的离去,大都是意外,作为父母的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是无法接受和面对现实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是人世间最悲催的事情,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意外离去,瞬间都会彻底奔溃,一夜白头,丧子的锥心之痛不断的吞噬折磨着父母。当孩子意外离去,有些父母经受不住打击,整日精神恍惚,以泪洗面。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有的父母在失去孩子时,由于无法理解和面对,在孩子离开后也会随孩子离开世界。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全部,为人父母终其一生都是在为孩子奔波,为孩子奋斗。当孩子意外离去后,父母的所有希望就破灭了,生活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活着只剩下了痛苦和煎熬。作为父母宁肯把活着的机会留给孩子,用自己的命换孩子的命,也不愿也不能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

父母离开了,子女的家就没有了,孩子不在了,父母的半条命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失去孩子比失去父母更悲伤的原因。

其实很好理解,无非是不平等的爱。虽然从血亲角度和正常角度看(非正常角度是跟父母感情不好,彼此间有过伤害或者曾经被父母伤害),一个成年人与自己的父母,以及与自己的孩子,感情应该是一样好的,失去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承受的痛,悲伤是一样的。

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我想说,大多数正常情况下,那一部分可以坦然接受和面对父母去世,并没有太多悲伤,却对于失去自己的孩子就无法承受,痛不欲生的人都是略自私,并且爱自己胜过爱父母的人。

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通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血脉相连,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失去孩子的痛苦不亚于人生信念的崩塌,而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这部分略自私的人通常只会认为他们就是给予了自己生命,并且养育了自己的人而已,略尽义务就心安理得了,对于父母的去世,这部分人会理所当然的自我安慰说:这就是人生,父母先于自己离开是正常的,继而坦然接受和面对。另一部分更为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物甚至会认为父母离世省去了不少麻烦,可能心里还会窃喜。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如果会换位思考,并且心性善良知道感恩,以及不太自私的话,基本上都会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有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你的父母就有多么疼爱你,那是一样的爱,不求回报,无私深重的爱。

对孩子的爱,和对父母的爱,这两种爱并不冲突,即便略显劳心劳力。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第83届奥斯卡热门故事长片DVD收藏指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