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海话的北海话特点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广州历史,地理,传统1反映特定地理环境、地貌状况的方言词及其含义
北海市三面环海,地势低平,北高南低,渐缓倾斜。它西北部受海湾切割,南部则以海湾淤积与河流沉积为特征。北海的许多地名均反映了北海的这些地理特征。如“地角”,它位于市区西部,因地形呈三角形凸入海面而得名。又如“外沙”,该地位于市区西北面,原为顺延海边堆积而成的沙岸,因它横列于市区外围而得名。又如“大墩海”,得名是缘于该地有大沙墩,且濒临大海。
北海还有一些地名是反映该地初建时周围的环境特征或村庄的规模的。如“独树根”,该地原是土丘坡岭,周围很荒凉,只有一棵高大的树,故称“独树根”,尽管现在那儿已绿树成行,人口密集,但地名依然,并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向后人诉说着那里曾经的荒凉。又如“十二间屋”,据载该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初有吴、王、朱三姓人家到此定居,共搭起十二间茅屋,故称。如今该地已发展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村落,“十二间屋”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留下的只是一种历史的陈迹。
某些地名反映了北海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北海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海以前或许只是个小小的渔村。《北海市地名志》载:“北海,清嘉庆年前,原是一个名北海村的古老渔村,市区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东发展起来的……”[5]黄家蕃著《北海文史》也记载了“北海市……清初始见今名。北海是以今市区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濒海而得名……”[6]北海是否“因北面濒海而得名”,我们姑且不论,但北海是在北海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从“北海村”这个地名词中,我们也得到了线索。
除地名,北海白话词汇里还有一些日常用语体现了北海的地势。如普通话里的“太阳下山”,北海话说“热头落水”,皆因北方多山,只看到太阳下山,而北海三面环海,地势低平,人们看到的是太阳从海平线升起,又从海平线沉下。有些词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如“疬子鬼”,现在多指骂人的话,该词有一段来历。据黄家蕃先生考察,该词是缘于清朝同治年间鼠疫在北海的流行。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北海每年都有很多人因鼠疫而死。据外籍著名医生兼鼠疫研究专家J·H·Lowry考察,患者所得的是“淋巴腺鼠疫”,北海人称之“疬子疫”。[7]后来虽然北海不再出现鼠疫,但该词作为恶毒的骂人之语一直流传至今,而人们对于鼠疫的恐惧心理也由此可见一斑。
2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方言词汇
清人梁鸿勋《北海杂录》云:“北海埠地濒大海,古昔为泽国,后以沙积而成。相传此地原名古里寨,其为商场也,访诸长老,犹有能道其事者。大抵先有南一埠,迨南埠散,而北海市始成。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斯时生意,不过渔船伙食而已。”[8]北海既濒临大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起初居民多以打鱼为生。解放后,北海渔业迅速发展,不少海产品远销国内外,渔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提高。直到今天,渔业仍为北海产业的支柱之一。这种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会体现在北海白话词汇里。
首先,北海有一大批与渔业和海产品有关的词汇,如做海(捕渔)、开海(捕渔期)、封海(休渔期)。海产品名称更是名目繁多:从打捞的方式分,有“下网鱼”和“钓口鱼”之分,从养殖的方式看,有“咸水鱼”和“淡水鱼”之别。鱼的具体名称分得很细:鲨鱼、红鱼、腊鱼、盲牛鱼(剥皮鱼)、龙利鱼、沙钻鱼、骨丁鱼、白帆鱼、沙角鱼、鲫鱼、大眼鸡等等。各种各样的海产品还有:鱿鱼、墨鱼、红鱼(干货)、鱼柳、虾仁、蟹肉、海马等等。北海海产品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海产品加工业,于是出现一批与之相关的词汇,如:做蟹、做螺、晒鱼。其中与虾加工有关的词又有:挑肠、留凤尾、分类(将虾仁按大小分为若干类,如“三五虾”、“二三虾”)。在北海,从事这种海产品加工的私人老板很多,集中在外沙、北海村、独村根一带。
其次,日常生活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与海水、鱼有关。如“最后得到”谓之“等水尾”,“先声夺人”叫做“抛浪头”,“新潮”称“子水”,“旧潮”叫“老水”,[9]后“老水”引申为“自恃清高、自以为了不起或倚老卖老”之意。“出海一趟”称“去一水”,“水都饩响”有“动都不敢动、不敢吭声”之意,又用来形容行为动作的程度深,又如“捉水蟹”意为“骗人”。诸如此类的俗语、歇后语更是层出不穷。因俗语、歇后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这里只举数例。
一流水,一流鱼——一朝君主一朝臣;
马鲛鱼——嘴硬骨头酥(意即:嘴硬心软);
大海放鱼——各自散去;
沙滩上拉船——一步一个脚印;
渔船上打仔——饩走得甩;
过水矢窟夹到鱼——涉水时屁股也能夹到鱼,比喻幸运。
3反映北海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的方言词汇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生活习惯,而这些又往往和当地的方言词汇紧密相连,呈现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家口船”反映了蛋家渔民的生活习俗。据《北海市地方志》载,蛋家先民是广东沿海的船户,渔民在深海作业时常常举家随船生活,家畜家禽与人同舟杂处,俗称“家口船”。[10]
北海有许多风俗习惯都与迷信有关。据梁鸿勋《北海杂录》载:“迷信神权,中国通病,而北海土人迷信颇深。埠上有三婆、三王、文武帝、龙王、华光、普度震宫等庙,外沙有龙母庙。”又说,北海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红白喜丧之事都离不开“神明”,连生病也请神来看:“埠之西约三里,有华光庙,土人素信奉之,主凡疾病必祷。携备药方一书,诣神前而杯卜之。开服汤药听诸神,与日俱增。或扛华光神到家视病,继则扛神巡至市上药店,视扛神者所指何药照执之,服食无疑忌。其扛神往来街上,则鸣锣喧闹以随其后,几于无日无夜之……在不知其俗者,闻之骇然,疑表意外之警,而土人习以为常,其信神不信医大率类此……此北海有‘饿死医生,饱死巫人’之谚也。”[11]这些风俗从北海白话的某些词汇中可见一斑。
“做社”是北海常见的一种风俗。人们认为,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村祖,又称“社王公”。故“各村落每设社坛”。[12]每年的二月初二、冬至这两天,村民们以户为单位凑钱买回生猪若干头与生鸡一起祭拜社王公。祭拜完毕,将所有的祭品按户平均分配,当晚家家户户吃分回来的猪肉,据说可以得到村祖的保佑。
“跳鬼”。在北海,家人有患病者,请道士做斋,俗称跳鬼。梁鸿勋《北海杂录》载:“巫之惑人,术至不一……一为跳鬼。亦分二种,曰跳六郎,曰跳六娘。相传二神能作祸祟,妇人病,以为六郎为祟,男子病,以为六娘为祟,均延巫禳之。每跳鬼一次,巫人索资,多至二十千。”[13]为使病人早日康复,其家人不惜倾尽所有。但事与愿违,病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丧生。由此可见,北海土人迷信之深,愚昧之极。
北海有一种叫做“截生”的风俗。孩子摔跤受了伤或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了惊吓,回家后不思寝食,寡言寡语,目光呆滞,人们以为孩子的魂魄被孤魂野鬼摄走了,于是老人们就拿着孩子穿过的衣服到出事地点烧香叫魂。往家走时一边举着衣服,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回来哟,回来哟!”回到家后,将招回魂魄的衣服给孩子穿上。同时在孩子的床头放一个盘子,里面放一张红纸、一面镜子,还要取雄鸡之血点于孩子的额头、手心和脚板心,以防野鬼再回来摄魂。这一风俗和汕尾一种叫做“喊精神”的民俗非常相似。陈建民先生认为,这是古代“招魂”的演变。[14]又说,“‘喊精神’相传是周公桃花娘拯救孩子的方法,是一种‘心灵感应术’,和巫术有关。”[15]
北海一些地方有种奇特的偏称,即管父亲叫“哥哥”或“阿叔”,管母亲叫“姐姐”或“阿嫂”或“阿婶”。据说这是因为父母怕自己命不好,这种晦气会传给自己的儿女,或者有些人去问花(算命)得知与子女相克,化解的方法就是将称呼叫偏。还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太年轻,怕养不起孩子,故想出了这种方法。以上的行为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把称呼叫偏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就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那所有不吉利的事情也就可以避免了。这种心理在我们看来是十分荒唐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但据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载:“这种偏称现象在古代有过,但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迷信盛行的闽南语地区特别流行。”[16]这种风俗可能是福建人移居北海时带过来的。
“施幽”本指鬼节(七月十四)的一种活动。鬼节那天,人们多用牲品祭祖并烧纸衣、纸鞋、纸钱等冥品。入夜,农村人一般还要用葛茹丝、绿豆芽等祭那些孤魂野鬼,尔后将祭品撒于地上,此举即为“施幽”。后该词引申为“深夜外出”,含贬义。
“踩药渣”一词在北海白话里也大有文章。一些人患了病,煎服中药后,常常将药渣倒在门前的街道中心,以为只要过路人踩到药渣,就能将自己的病带走,这样自己就可以早日康复了。迷信的过路人看到药渣如见瘟神,赶紧绕道而走,若不小心踩到,有如大祸临头,免不了破口大骂,指责倒药渣之人是狼心狗肺,回到家后由于害怕自己真的染病,便故伎重演。这种现象笔者直到80年代后期还不时地看到。
4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的方言词汇
罗常培先生曾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说过:“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17]
由于缺乏文化科学知识,老百姓对某些自然现象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往往作出带有神秘色彩的猜测。如:日食、月食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北海叫做“天狗食日”、“天狗食月”。又如太阳雨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北海人却觉得在出太阳的同时下雨是一种很不寻常的现象,是某些不祥的预兆,因称之为“鬼雨”,故有“出太阳,落鬼雨”之说。
“畚箕”原是一种农业用具,多用来挑粪土。过去北海有一种风俗,凡婴儿夭折,尸体只用布裹住放到畚箕里用扁担一端挑去埋葬。[18]这种风俗现在已不多见,但该词却成为妇人咒骂孩子的用语,含恶毒之意。
在北海,类似“畚箕”这样的骂人用语较多,如“短命鬼”、“疬子鬼”(也是咒人短命)、“长殇鬼”、“老扯婆”(介绍卖淫从中收取介绍费的女人)、“天收”。这些词都为骂人之语,恶毒而伤感情。但许多北海人在骂人时却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未免显得粗俗、野蛮。现在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恶毒的话逐渐退出了人们的口头禅,但时不时还可以听到。
此外,北海白话词汇里有一批象征词语,它所体现的人们的文化心态与整个中华民族是一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思维习惯上表现出内向探求和自我省悟,因而在表达方式上偏向于含蓄和形象化。在这些词汇中,不少形容人物的词都与动物有关,这是以动物的某些特征来形容人,生动而形象,但多数词带贬义。下面以此为例略作说明。
烂哭猫。人们于深夜时常常听到猫的叫声,乍一听,仿如婴儿在啼哭。于是人们就用烂哭猫来比喻爱哭的小孩。如:“烂哭猫,偷钱买糖胶”。
恶鸡鳹。众所周知,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可以不顾一切的,那恶狠狠的样子往往令“敌人”望而却步。后用“恶鸡鳹”一词比喻那些泼辣的悍妇,相当于普通话的“母老虎”。
马骝精。猴子与人类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其特点是形体瘦小,人们就用该词比喻那些形体瘦小的人。
跟尾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主人走到哪,它就跟到哪。因而该词形容那些老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或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己毫无主张的人,嘲讽的意义十分明显。
公鸭头。讽刺那些声音嘶哑或唱歌老是跑调,极其难听的人。
大肥猪。戏称那些肥肠肥脑的人。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创造这些词时,多以动物某些令人不快的特征来进行比喻,这表现出人们对以上那部分人是持否定、厌恶或蔑视的心理的。
5北海白话有些词汇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积淀
语言(或方言)是具有承继性的。语言(或方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它在继承古语某些成分的同时也记录了古代的某些文化现象。“……可是有史以来,任何文献资料都能够证明或者暗示方言的存在跟人文历史至少是一样的古老。”[19]可以说,任何一种方言里都含有某些古代文化的积淀。北海人认为打喷嚏是有人念叨的迹象,也许是有人在背后说闲话或者诅咒自己,于是就说:“识破你!”认为打喷嚏就是有人说闲话。这样的风俗并非现在才有,而是源远流长的。《诗经·邶风·终风》里就有记载:“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意为: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喷嚏知我想。[20]程俊英撰《诗经译注》52页第11条注释:旧时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四《喷嚏》一文也提到了这一风俗:“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21]据此可知此风俗自古即有并沿用至今。北海遇到了不吉利的事情或别人说了不吉利的话以后也说:“识破你!”
爬灰。北海白话通指家公与媳妇的不正当关系,后也泛指一切下流的行为。该词也是古汉语词。据《汉语大词典》释:“偷媳的隐语。清王有光《吴下谚联·扒灰》:‘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按,扒灰,也作‘爬灰’。一说为‘污媳’之隐语。《红楼梦》第七回:‘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这样挽着我做什么!你这想爬灰的老王八!’”[22]该词在北海方言里一直沿用下来。
6反映军事活动和商贸活动的方言词汇
6.1反映军事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地名词
6.1.1古里寨。寨,指的是防卫用的栅栏、营垒。[23]据《北海市地名志》载:“明初,倭寇沿海为患,洪武年间在合浦沿海设‘八寨’……有川江寨、调埠寨、陇江寨、珠场寨、白沙寨、武刀寨、龙潭寨、古里寨。均以所处村落命名。因珠场寨居中,又系‘珠场巡检’驻地,故统称‘珠场八寨’。”[24][崇祯]《廉州府志·经武志·海寨》也有记载:“古里寨:近冠头岭。至青婴池二十里,守军十一名。”对于该寨的职守,黄南津先生是这样阐述的:“由于明代采珠频繁,而八寨所在之处适为珠池,因此,防倭的职能早已被看守珠池职能所取代。古里寨在明朝中晚期的职能正如崇祯志列举沿海各寨后所言:‘分军巡哨,以防盗取之患。’”又说,“清康熙元年(1662年),为阻止沿海居民与台湾交往,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史称‘迁海’,其时沿海各寨的任务自然也转变为监视居民及‘海贼’。”[25]由此可见,北海在明清时期曾是军事要地。
6.1.2东炮台、西炮台。据《北海市地名志》记载,东炮台在今市区之东,即北海海关大院一棵榕树之下,而西炮台在今海角大道外贸桂皮仓外,今两处遗址无存。[26]人们不会忘记: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侵略军大败于镇南关后,外电传法军由钦廉攻南宁以断冯子材军队的后路,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高州镇兵梁正源到北海布防,命合浦总兵李起高举办团勇协防加强北海水陆警戒;同月二十九日,两艘法舰先后侵入北海港,向冠头岭发炮十余发。幸我军早有防备,法舰无机可乘,数日后遂去。此外,国民党政府曾把西炮台遗址作为杀人刑场,先后在此杀害了中共党员钟竹筠、农民自卫军四十多人。
6.1.3地角炮台。该炮台共3座,分别位于市区西部地角岭主峰及其东北、西南两峦之巅。发生在该炮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侵略军由钦廉逼邕断镇南关后路,形势紧急,当时除了调梁正源、李起高布防,还于地角设置炮台。二十九日法舰入侵时,此炮台为当时前线火力点;1939年9月3日,北海驻军刺杀日本间谍中野顺三,历史上称“北海事件”。事后,驻北海的十九路军六十师翁照坦部为防日方武装寻衅,于该炮台置重炮防守。9月12日日舰“嵯峨”号不期而至,寄碇于冠头岭外,企图寻衅。我军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守备森严。日军没有得逞。25日,6艘日舰以“调查北海事件”为借口,要求武装登陆,遭到广大群众的强烈抗议,南京政府慑于压力,也不敢轻举妄动。经过交涉,我方允许日方登陆调查,但人员和调查范围有限。在广大官兵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日军最终没有得逞,悻悻而去。
上面所说到的地名,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深深地印在了北海人民的心上,令人们缅怀那一段激荡人心、饱含辛酸、血泪和胜利喜悦的历史。它们是活的语言化石,是北海人民英勇奋战、积极进行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
6.2反映商贸活动和经济状况的方言词汇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北海埠的雏形已经形成。[27]同治至光绪初年(1862年—1884年)北海口岸开放,大量外地商人涌入北海。此后,北海商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北海经济经历了社会变革动乱后又再度辉煌”[28],广商接踵而来,在北海老城区开创事业,形成了北海早期的繁荣景象。据老年人回忆,当时北海老城区一到白天车水马龙,交易频繁,晚上灯火辉煌,歌舞升平,颇有“小上海”之风。这些在北海白话词汇里均有所反映。反映当时商业繁荣景象的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名称:糖行、米行、猪行、九八行、经纪行、布匹行、洋杂百货店、药材行、金铺等等。具体的店名有:苏杭业的,“广信号”、“大益盛”、“人和兴”;百货业的“东华公司”、“广怡昌”;经营海味杂货业的有“广珍祥”、“史裕泰”、“同丰”;经营皮箱的老店有“熙泰号”。反映消费业繁荣的主要有“五馆”,即酒馆、旅馆、烟馆、赌馆、妓馆。“花捐”指的是妓馆向官府缴纳的税,“老扯婆”是介绍卖淫从中赚取中介费的女人,“老举”、“三脚凳”指妓女,“龟婆”即老鸨。“横床咬云”比喻吸鸦片。诸如此类的词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即使翻开历史的篇章,人们也不愿再触及这不光彩的一部分。
7北海地名词汇反映人口的迁徙情况
有史以来,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或其他因素不同而千差万别。这些差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其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相对而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成分,地名变化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缓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29]这些地名为我们探寻移民的来历提供了一些线索。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移民的情况比较多。不少人背井离乡,移居他乡,出于对自己故土的眷恋,往往用故乡的州县名来命名自己迁移后安居乐业的地方。从这些地名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移民的痕迹。“电白寮”,据《北海市地名志》113页载,该村约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最初到此定居的人为电白人,他们多以捕鱼为业,茅寮为居,所以叫“电白寮”。
“白沙寮”,顾名思义,该村最早的村民是从合浦白沙迁居至此的,故名。
“新寮”,该村村民多从合浦白沙新寮一带迁来,所以叫“新寮”。
“龙潭”,据《合浦县志》载,该村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已成村,村民大部分是从福建龙潭地区迁到北海的,故以祖地命名。
部分居民迁居他乡后,以姓命名,一是不忘祖宗之意,二也体现了这部分人集体迁徙的痕迹。
“张屋”,据《北海市地名志》120页载,该村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村民多姓张,由广东嘉庆州迁居至此。
“李屋”,据《北海市地名志》120页载,该村成村时间与张屋同,村民多姓李,也是由广东嘉庆州迁来。
“符屋”,据《北海市地名志》114页载,村民最初是由广东迁来,多姓符,故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个地方有相当部分商人到北海经商定居后,为方便同乡人的交流,便建立一些同乡组织之类的团体,这是移民集体迁徙的又一佐证。
广州会馆,是旅居本市的广府人士的同乡组织,它实际上也是广府商人协会。据《北海市地名志》载,当时北海埠的商业经济比重,广商占了约六成。由此可知,广府商人在北海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广府话在北海能够深入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州会馆,该馆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是高州旅北人士的同乡组织。高州人来到北海后多从事小本经营,或苦力贱役,会馆建立的宗旨既为高州旅北人士集合联谊提供一个场所,亦是维护和解决高州帮经济利益的社会团体。
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
三国时期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
西晋时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朝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南宋及元朝时期
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
清朝时期
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东,贵州和湖南间的贸易中心,今鱼峰区太平街一带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设古州运馆,办理柳古(今贵州榕江县)间航运之仓挽运业务。柳州主要向南方输送木材,粮食,并向北运盐。当时在今柳州高中内建立了粤东会馆,今景行小学内建立了湖南会馆,十二中今群众艺术馆有江西会馆,今柳州剧场附近的福建会馆,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处庐陵会馆等,柳州的商业地位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柳州城内出现了大量表现行业特色的地名,意味着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清朝末期
随着广西多个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之后(1887年),中国大西南物产经西江东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两艘商业轮船行驶柳梧航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以柳州发生陆亚发会党起义事件,需要保护商民为由,驻兵柳州。南宁辟为商埠的当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后派出电龙、电马等8艘客轮船行梧邕、梧柳线;翌年,又将所代理的美商利国号等4艘客轮投入梧州线运输。这一年,又有法国兵轮“亚居士”号由郁江驶至柳州。大量洋纱涌进,柳州农村出现离开农业生产而从事纺纱的专业户。同时,本地蚕丝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杨道霖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兴起办实业的风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试图成立柳州官银号,但不能与外资竞争,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务总会。合资试办华兴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购办锯木、起重机器,依照先进技术锯办木材运出,分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国初年
军阀混战时期,桂系在柳州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制造业,但柳州曾于1928年遭受巨大火灾,半城被烧毁。后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墙,开建马路。当时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原策划1928年将省会迁至柳州,在柳州大兴城市建设,并在规划中将鱼峰路作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龙岭兴建了会展中心;三十米宽的鱼峰路时为广西第一路;辐射出的东大路,正南路等甚为繁华。三十年代,由于蒋桂战争,柳州错失了成为省会的最好一次机会,但1937年时,在鸡喇的广西机械厂制作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军用战斗机。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重镇柳州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柳州曾为韩国临时政府驻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柳州不断遭到日机的空袭。1939年柳江铁桥开始建设,次年完成,和黔桂铁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区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曾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柳州蟠龙山扣留所旧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关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释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经常与越南革命同盟会的各党派负责人在柳州现乐群社旧址会面及讨论工作。
豫湘桂战役及日军占领时期
1944年春,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桂柳会战之后,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占据。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军占领。抗战时期柳州城区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交时放弃了对日赔款,不反对个人对日索赔。相应的从1979年到2004年,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接受了日元无偿援助:42.03亿日元,以当时人口计算人均约280日元,日元协议贷款额:2177.92亿日元,人均约14500日元,及部分技术交流。注意,因为各个时期日元实际价值不一致,真实值需要另外统计,这里为各时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声明并非战争赔款。)
民国政府统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之后,桂系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军队18万余人收缩广西,11月25日,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三四三团从沙塘方面进入并占领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长。
一、广州概况
1.自然地理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由于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阳光充足,广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自古就以“花城”著称。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是广州独有的。凡是来广州旅游的人都一定会充分感受、亲身体验到处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节日广州不愧为花的城市!
2.人口物产
广州市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10个区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两个县级市是:增城市和从化市。
广州市陆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350平方公里。2000年6月,番禺、花都2个县级市搬市设区后,广州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
到2002年3月底,广州行政区域内人口(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其中市区人口已经超过了600万人,市区平均每天流动总人口达300多万人。从这意义上,可以说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不设防的城市。
广州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有许多驰名中外的农副土特产品,经专家们鉴定确认的多达100种。广州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广州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生长,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上市。广州的水果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享有‘岭南四大佳果’美誉,早已名闻中外,也是广州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四个品种。其它如杨桃、龙眼、黄皮、柑、橙等也久负盛名。
3.历史渊源
在今天,提起广州,人们会很容易、很自然与现代、时髦、繁华、富裕、美丽联系起来。其实,广州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开始、广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历史。而世界历史名城中,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禹,位于今天广州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钱正朝任命任第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有人考证后认为“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大军,出师岭南,废除南地国,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设在番禺(即今广州)。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东部分设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4.五羊传说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广州有几个美丽的别名,我现在就考一下你们,看能不能说全。对,大家说得都对,广州又称花城、羊城、穗城。花城,前面已向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不过大家知道和记住花城,更多的是通过已故中国四大散文家之一货牧的那篇著名散文《花城》,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记住广州是十一座以花而得名的城市。那么,广州为什么又称“羊城”、“穗城”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仙羊,仙羊各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子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后来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西路修建“五仙观”来纪念这五位造福广州的仙人。你们若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你们还不信,可再到越秀山麓.那里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名牌坊,它告诉人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喜欢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可能会想: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仙人们为什么骑的是羊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为什么五位仙人衣是五色,羊亦五色?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神秘?
不错,在这个神话传说背后,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也就是说,仙人骑着羊而来,仙人五数、衣五色、羊亦五色都不是偶然的。先说为什么是羊,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基本事实,畜牧学家已经证明,广东的羊来自北方,这就说明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中原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就开始南迁,并给岭南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证明了广州很早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也许有人还会问,移居羊城的先民,也可以把狗。猪什么的带来呀,为什么单单是把羊带来呢?这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猪的行动缓慢、成批驱赶不便,再加上在古代传说中,猪的形象不好。而狗,在古代是许多民族的图腾和始祖神,很少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家畜来饲养。相对于狗和猪来说,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至今广东仍有“种姜养羊,本少利长”和“羊不离胎”之说。加上它行动快速,便于驱赶。可见,五羊神话中的仙人骑羊,除象征其从北方而来之外,还有心理、道德和经济上的考虑。羊成为当日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今天.五羊巳成为广州的城徽标志。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羊城”这一别称,已渗透到广州生活的各方面:书有《羊城古钞》,刊有《羊城古今》,报有《羊城晚报》,是有“羊城八景”;乃至许多楼字商标、公司社团、名胜古迹均以“羊城”命名;“五仙观”如今尚存,“仙人拇迹”依然可见;仙湖街、仙邻巷、五仙门等都还粘有一点“仙”气——“五羊仙”的神话,可谓影响深远。
5.经济发展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著名的商埠,它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2年开始,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10大城市的第3位。尤其是“九五”以来,广州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为显著增强,为国家、为广东省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4年广州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81∶44.16∶53.03。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为5.63万元,增长13.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68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广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包括商业、旅游业、餐饮业和信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668.5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55.5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州经济发展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经济贸易发达。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外贸出口年均憎长达21%,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 279.3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37.84亿美元。出口市场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94.53亿美元,在全国10大城市中排第2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广州投资,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
6.城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广州明显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从1998年秋开始,广州开始实施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实现一大变”的战略。“九五”时期(从1997至2001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总额达610亿元,相当于前8个五年计划总和的3倍。现在广州已全面成功实现了“一年叶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城市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在短期内城市面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不仅是广州城建史上的奇迹,就是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也不多见。
“小变”、“中变”的成果不仅受到广大市民的由衷赞赏,而且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2001年12月3日.广州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的光荣称号,捧回了被国际上称为“绿色奥斯卡”的大奖,成为世界上获此殊荣人口最多的城市,为我国争得了荣誉。2002年5月26日,广州又成功入选全球40个“2002年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7月,荣获该奖项十佳奖。
7.人民生活
广州的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迎度快.充满活力.广州人民生活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沈阳、哈尔滨、南京等9大城市居民相比,广州人最会挣钱也最能花钱。广州人挣钱花钱全国最多。
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1025元,增长9.9%。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8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62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3121元,增长13.4%。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653元,增长18.5%,城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上年的2.3辆提高到4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53元,增长5.8%。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
8.民俗风情
到一个地方旅游,无非是观赏和了解那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名山大川与风土人情。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我们既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和活力,又能领略到传统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广州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由于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移民色彩很浓的城市,广州民俗风情也处处体现了一个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韵味和魅力:丰富多彩、活泼多样,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多元文化撞击的火花。至今,广州民俗中仍保持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
同时,由于广州地处南疆,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文化的影响,这又使得广州民俗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他们一面过传统的春节,一面过西方的圣诞节;一面游街,又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吃蛇、烹狗、饮功夫茶,又一面吃汉堡包、寿司、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又一面跳迪斯科、唱卡拉OK;一面穿牛仔裤、露背装,又一面复兴旗袍和香云衫;一面操着电脑预测市场风云,一面又供着财神、占卦算命。处处体现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喜欢上茶楼饮茶,是全国闻名的。广州人清晨见面打招呼时常说“饮茶未了”(意即“饮早茶了吗?”)可见广州人对饮茶的喜爱。广州人的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世纪初,广州的茶楼从低矮简陋的茶寮中崛起之后,“饮早茶”的时尚,风靡了珠江三角洲。到处茶楼林立,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就连郊区的小村镇,也无一处没有茶居(楼)。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茶楼业更加发达。现在,广州的茶楼、酒家巳发展到近2万户,遍布大街小巷,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尝到“三茶二饭”。从‘饮早茶”发展到“饮下午茶”到晚上的“饮夜茶”,档次越来越高,食品越来越精致。而向往开放改革的各省人士,也常常以广东的生活习尚为乐,于是南至天涯海角,北达内蒙古草原,都建起了广式茶楼。到后来“老舍茶馆”根深蒂固的古都北京人盖碗茶艺高超的成都人,都学广州人“饮早茶”。广州茶楼之风,一下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再就是充满岭南传统节日气氛的广州除夕花市。那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任君选购。爱花惜花的广州人,络绎不绝,穿梭其中。还有“卖懒”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也是非亲临现场所难以品位的。还有那元宵灯会,剔透玲拢多姿,令人目不暇接。再有广州七夕风俗之纤巧,重阳登高之踊跃,冬至节日之隆重(广州人谓“冬至大过年”)。
广州的银龙舟,与别的地方赛龙舟不同。别的地方大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广州赛龙舟则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民间的传统节日。
广州的波罗庙会也有别于其他的庙会,它是为了纪念海神的诞日,庙会期间扎制的波罗鸡,更是广州所独有。
著名的沙湾飘色是南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独特惊险的戏剧人物造型饮誉国内外。
麻车火狗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盘古王诞是为了纪念神话传说中盘古王,位于花都的盘古王庙更是万年香火不断,远近闻名。
9.著名侨乡
广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又是全国华侨人数最多的大城市。据统计,全市有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135万人。其中华侨、外籍华人52万人,他们分布在5大洲116个国家和地区,聚集比较集中的有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地区和澳大利亚,港澳同胞83万人。全市还有归侨、侨眷、港澳同胞亲属100多万人。
广州向海外移民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广州人的足迹很早就散布世界各地,并定居下来,成为华侨、华人。据资料记载,唐代以后侨居外国的广州人日渐增多。康熙中叶,海禁开放,出洋谋生者更多。到了近代,广州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高潮。其主要原因:一是广大人民生计日益艰难,又不堪清政府的迫害和屠杀而出洋,19世纪50、60年代,清朝广东当局以残酷的屠杀手段,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许多起义的参加者及其亲属,辗转逃徙海外避难,在异国他乡定居;二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急需劳动力,到中国诱骗华工,据统计,仅1848~1852年的5年间.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被诱骗的华工就达3万余人。
广大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对祖国和家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热情支持、积极投身祖国的革命运动和一切爱国活动,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直到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广大爱国华侨几乎无役不与,不少人毁家纾难、抛头洒血。二是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工业企业,揭开了广州兴办民族资本企业的帷幕。1860年,秘鲁华侨黎某等在广州创办万隆兴出口行,开华侨投资的先河。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沅在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接着,旅美华侨创办了广州第一家电灯公司。20世纪初,马来西亚华侨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橡胶企业,美国、加拿大华侨投资创办了广州第一个公共汽车公司等。三是广泛地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了广州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广州特点
关于广州,有许多美誉和雅称,比如“中国的南大门”、“花城、羊城、穗城”、“水果之乡”、“华侨之乡”、“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著名商埠”、“不夜城”、‘移民之城”等等,这些称呼和概括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广州的特色和魅力。
广州的特色。有人归纳为“十大”特点,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一都、二城、三化四地”。
“一都”是指广州是著名的商都;“二城”指的是广州是闻名遐迩的古城,这就把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适合人生的优良生态环境两大特征都包括进去了;“三特”指广州所特有的粤语、粤菜和粤剧;“四地”说的是,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
1.商都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广州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自古就比较发达和繁荣,历史上广州一直是全国著名的商埠。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古都会,有“金山林海,天子南库”之誉。《史记》说:“番禺亦一都会也”,司马迁把番禺列为当时全国的9大都会之一。《汉书》也说:“番禺,其一都会也”,“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意思是说商人来到这里做买卖多半是会发财致富的。
唐代,广州港已发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设市舶使(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官职)于广州,并开辟了长达14000公里的由广州通向西方的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在今天光塔路一带的“蕃坊”居住着12万外国商人及其家属,当年的广州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珠宝市场。
宋元时期.广州“城外蕃汉数万家”,“广州富庶天下闻”。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是“一个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的船只多”。阿拉伯游历家伊本·白图泰也同样认为,广州是“世界大城市之一也。市容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及”。
明代,广州首创外贸交易会,每年夏冬两季定期举办外贸集市。那时,广州是中国朝贡贸易第一大港,也是中国外贸第一港。明嘉靖年间,因西方殖民者和倭寇的侵扰,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废除宁波、泉州两市舶使,对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广州独揽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大权。
清代,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等三处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长达83年。广州再次成为全国惟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鸦片战争之时,广州的外贸因而空前繁荣。有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广州:“广州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汇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赚钱的买卖。”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建国后,1957年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一直在广州举行,到2002年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91届广交会。广交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其成交额占全国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为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商都地位不断提高,商业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
广州商都的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实力雄厚,经久不衰。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商贸发展的历史。在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中,“惟我独尊,地位不可替代”,广州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商都。今天,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商贸再领风骚,广州、广货一度成为时髦的代名词。广州已成为真正的“购物天堂”。到2001年底,广州市商贸服务业网点发展到20多万个,城乡居民每千人拥有网点数达29个,位居全国首位。
要感受和体验广州“购物天堂”的乐趣和魅力,可去三大市场逛逛:
一是逛大型的综合性的购物商场。广州比较大型的综合性购物商场主要有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广场、南方大厦、广州友谊商店等,以及新崛起的王府井百货商店、天河城商场、新中国大厦、中华广场、流行前线、东山新大新广场、荔湾广场、时代广场等。
二是逛两大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步行街和北京路步行街,逛这两条步行街还能感受到岭南典型的骑楼建筑风格。
三是逛专业市场和专用品一条街。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和华南商业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国物流集散地,用“货如轮转”来形容广州商都是再恰当不过了。广州因此形成了近400个专业市场和专用品一条街。华林玉器街、西关古玩城、清平市场、高第街等一些名气较大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也不妨去逛逛,相信定会有收获的。
2.古城
广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呢?如果从传说(非历史记载)角度算,就是从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公元前338年)开始;如果从历史文献记载角度算,就是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尉,任嚣在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番禹城开始;如果从“广州”两字出现算起,就应该是从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建交、广二州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是属于混乱的时期,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大国小国都在争夺霸权,总想称霸中原兼并他国领土。在公元前355年,楚国灭了越国。后来楚威王起用了原南越人高固做了楚国的国相。据说这个高固虽然出生在南海(今广州),但长得十分威武英俊;而且才华横溢,极有天赋。楚威王闻说后便召他到了王宫,经过什细考察和严格考验,对他十分赏识,授他为国相。高固不负重托,他用周朝礼乐去教化楚人,一改楚人只会打仗,惟尚武不懂礼义之风,使楚国后来成为文武强盛的大国,并与中原各国争夺霸权。高固辞官回到岭南后,就在番禺(今广州)越秀山下建了一座“南武城”。这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城”了。高固还筑“楚亭”(也称楚庭),用来向楚称臣与朝拜,以示岭南乃楚之一方天下。现在越秀山上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牌坊,就是指高固曾在此筑有“楚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岭南还没有被征服,越人不愿归属于秦。秦始皇就派兵南下攻打南越,但遭到越人激烈反抗。历经3次用兵,秦始皇都没取胜.而且兵力损失惨重。越人潜入深山老林之中,北人不熟悉岭南的地形,更不适应南方的天气和气候,结果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还时时遭受越人突然袭击。越人还到处封关锁路,断绝秦兵粮草,逼得秦始皇一时无计可施。最后秦始皇招来10万民工打通了广西桂林北面漓江与湘江的水路(后人称之为灵渠),才解决了进人岭南的交通运输问题。然后秦始皇举兵50万人大破南越,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
统率秦军南下的将领任嚣就被秦始皇留下镇守岭南。秦始皇在岭南推行郡县制,设置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三郡及数县。
任嚣被秦始皇任命为南海郡尉,于是在南武城基础上筑“任嚣城”。随任嚣南下的将领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即今天县长之职。赵佗是任嚣的得力助手。任嚣在任南海尉期间,对越人采用恩威并举、团结教化的办法,使岭南一带平稳无事。他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加强军防力量。他把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越人,使岭南很快富庶起来。秦朝统治中国前后才15年,传到秦二世胡亥执政时,天下已开始动荡不安了。任嚣就做好了拥兵自立、割据一方的准备。但由于他那时也年事巳高,加上身体状态不佳,儿子又没有一个可接任的,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赵佗身上。于是他召赵佗到身边商讨大计。他对赵佗说:“秦朝看来不可长久了,岭南乃一方沃土,又远离朝廷,不如趁天下动荡之际拥兵自立与中原断交。但我已无法完成这件事了,如果你老弟识时务,就劝你担当此任,在我还未死之前尽力帮助你。不久,任嚣就死了,临终前他把南海尉这个位置让给了赵佗。
赵佗当了南海尉后不久,大权独掌,专制一方,为他割据岭南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赵佗果然建立了“南越国”做起南越王来了。他在原任嚣城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一倍,筑成“赵佗城”。1974年在中山四路发掘出南越王宫署及御花园遗址4000多平方米,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掘及实施了保护性措施后,现已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可望在近年内,这座沉睡了二千多年的地下王宫及御花园将展示在游人的面前。
南越国5代历93年,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兵灭了南越国,以后复置南海郡,隶属交州治域(交州的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梧州)。进人东汉末年,广州的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将交州的州治迁来广州。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出现了吴、蜀、魏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吴国便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今广州),在原赵佗城的基础上修筑城郭。由于交州刺史是步骘,于是便叫“步骘城”。此城东界在今仓边路,西达华宁里,北抵越华路,南至西湖路以北。为了加强对岭南的行政管理,吴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广州正式分治,分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因为州治是从广信迁来,便取“广”字为州名,从此,“广州’的名宇诞生了。
公元904年刘隐为唐清海军节度使,据有今广东和广西。公元917年,其弟刘岩在岭南地区割据称帝,国号南汉.定都广州,有史以来第三次扩建城垣、铲平禺山,向南扩展,大建都城。同时遍筑离宫别院,在城西开凿西湖(又称“仙湖”,在今教育路南方戏院北侧),长500丈,地连南宫,又建洲于湖中,称“药洲”。湖中有瑰伟怪石九座,称“九耀石”。沿湖建有亭、楼、馆榭,风景秀丽。公元971年南